2021年惠安经济开发区获批挂牌成立以来,惠安县加快推进县域内园区整合提升,聚焦园区机构设置冗杂、职能重点模糊、区地关系不顺等问题,系统性调整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一区七园”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打造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2022 年, 惠安经济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 452.2 亿元,签约落地脆硬新材料、高端数控等 17 个增量项目、带动投资 506.6 亿元。今年 6 月 12 日,开发区龙头企业南王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泉州今年首家 A 股上市企业。
一、聚焦“权责利”统一,理顺管理机制。统筹布局,变“各自为战”为“融合推进”。根据国土空间自然资源底数,按照“集中管理+ 整合托管”原则,划定经济开发区二级工业区块线,在城南园、惠东园 2 个园区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城北园、绿谷园、雕艺文创园等 5 个园区纳入经济开发区整合托管范畴,实行规划、招商、地价、配套、经营、服务“六统一”管理模式, 做大园区量级。重构职能,变“管理冗杂”为“事权集中”。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对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精简综合事务部门,整合归并成综合科、规划建设科、经济发展科 3 个内设科室,细化落实“三定”方案,确保其承担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比例超 70%,推动经济开发区回归经济本位。理清关系,变“双重管理”为“权责分明”。动态调整县直、乡镇权责清单,明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属地乡镇的职责边界,逐步剥离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除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监管职能实行管委会与属地政府“双责任制清单”外,其他社会管理事务均由属地镇政府承担。
二、围绕“中梗阻”难题, 健全运营机制。优化财税分配,解决收益不均问题。完善经济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综合考虑县、镇、园区三方的权利与收益,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实行“双重统计、 单列管理”,经济开发区产生的财税收益按行政区划统一计入所在镇财税收入总额,并根据县、镇两级财税分成办法进行分配、划转和奖励。创新市场运营,解决运行不畅问题。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组建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建设、招商、园区服务等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交由国有运营公司承担,推动开发区向“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化的业务组合转变。推进供地改革,解决空间不足问题。结合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 能耗、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投资强度低于 300 万元/亩、亩均税收低于 25 万元/亩、固定资产实际投资低于 1 亿元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引导入驻标准化厂房。创新“对赌协议+政府优先回购”模式,对新落地的项目明确投资强度、规模和投建投产时限,并约定政府享有地块转让优先回购权,杜绝新增闲置、低效用地。目前,已对准入两年以上未开工或前期缓慢项目重新评估,收回 7 宗。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服务机制。探索清单授权。探索将县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涉及经济事务的行政管理权限和职能下放至经济开发区,梳理整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权责事项清单 23 条,逐步放开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生产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高频服务事项管理权限。推行一站审批。推广模拟审批、“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等模式,对入园企业证照审批实现“一站式”办理,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融资担保、环评、规划等手续实现全流程服务。推行“行政服务分中心+项目代办分队”服务,对经济开发区内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需由乡镇转报的审批事项,取消预审环节,简化申报程序,由管理机构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创新金融服务。统筹财政性资金、政府性债券、市场化融资等资金渠道,发挥全市首个成立县级国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先行优势,撬动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返投慧芯激光 1.5 亿元。开展“雏凤培育”专项行动,优选 9 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导入东兴、中泰等券商资源,“一企一策”辅导培育,同时引导驻惠银行机构在信贷评审、授信额度等方面为上市后备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