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我的国 我的城 泉州人75年“追光”路
[2024-09-30 15:09] 阅读人次:100 【字体:
   

  忆峥嵘岁月,颂盛世华章。 

  明天就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为桨,在浩瀚的时代东风里,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历史见证了一个大党践行庄重承诺,一个大国立下雄心壮志,一个民族拥抱广阔未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成长在五星红旗下的中国人,感受时代变迁,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历程,昂首阔步投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把目光投向泉州。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人们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同行: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迈向制造业大市、万亿之城,从经济发展到文化繁荣,从城市跃升到民生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时代的光芒,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用凡人微光凝聚岁月的华彩。 

  今天,我们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十年为节点,从不同年代出生的泉州人的视角,去讲述沧海桑田发展巨变,去关注不同行业、身份的泉州人爱拼敢赢的奋斗故事。愿每一个梦想落地、开花、结果;愿每一个奋力奔跑的人,都能成就不凡,收获幸福! 

  □策划、执行:泉州晚报社融媒体中心 

    

  燃情金秋,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5年来,“爱拼敢赢”的泉州人,紧跟祖国发展步伐,勇立潮头拼搏奋进,在国家富强荣光的普照之下,追光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连日来,记者以时间为主线,奔赴泉州各地,深入各行各业采访不同年龄段的泉州人,听他们讲述新中国岁月里平凡又热烈的人生故事。 

  姓名:林国葆 

  出生:1949年 

  职业:邮政员工(退休) 

  共和国的同龄人 

  工作38年见证邮电发展 

    

  “我和新中国同岁,在国家困难时吃过苦,也是在国家高速发展中享受到时代的红利。”说起人生经历,林国葆笑称自己是长在五星红旗下的第一代人。 

  1971年,知青林国葆被选调到三明大田县邮政局,从一名乡邮员做起,开始了他与邮政事业共成长的38年。“当年是真的苦,每天早上5点出发,一天来回50多公里,虽然有自行车,但山路崎岖,需要翻山越岭,偶尔会在山上碰到蟒蛇、山麂,甚至能遇到狼。”林国葆回忆起自己当年看到野生动物,二话不说就是跑。“再大的雨都得走,把要发下去的邮件带过去,再把要寄出去的邮件收回来,邮路一天都不能停!”林国葆说那是一条“艰苦且孤独”的路,但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当年技术学徒一个月工资才18元,我们有33元,我很知足”。 

  1973年,邮政与电信合并,林国葆被选派在三明组建吴山邮电所,不仅白天要走邮路,晚上还要加班几个小时做寄信、订报、汇款等窗口业务。不过,艰苦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的林国葆也一路成长。1976年,他被选派协助管理沙县南阳邮电所的日常工作,走上管理岗位;1984年,在组织的关心下,他调回泉州市邮电局负责农村邮政等管理工作。“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和邮电事业都变化很大,很多乡邮员骑上了摩托车。”林国葆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邮递员人数增多,每天的投递业务也翻倍,那是邮电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林国葆现在每天在家帮老伴做做家务,闲了就去老年大学打台球。谈起退休生活,他说社会的发展带来福利待遇的改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温暖。 

    

  姓名:陈笃恒 

  出生:1957年 

  身份:原市政协委员 

  “提案大王”持续关注  

  从公共交通看城市发展 

    

  被媒体称为“明星委员”“提案大王”的原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出生于古城书香门第,祖父陈仲瑾是清末举人,1906年创办泉州西隅学校;父亲陈泗东被誉为推动泉州走向世界的“泉州通”。 

  “我家祖孙三代接力履职,从不同年代里多件得到落实的提案中,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陈笃恒介绍,如其父陈泗东提交的《抓紧泉州大桥、青阳机场、后渚港通航三项主要建设,促进泉州繁荣案》《从速重建泉州威远楼的建议》《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坚决制止破坏文物,确保泉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特点案》等。“关于共享单车的建议提案,则是我坚持多年提交提案,并得到落实了。” 

  陈笃恒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辆自行车并不亚于现在的一部豪华小汽车;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时要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许多家庭拥有了自行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代表家庭财富及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逐渐被摩托车、小汽车代替。然而随着小汽车数量迅猛增加,泉州市区车多路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从2012年开始,我连续多年在泉州两会上提交关于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提案,并被确定为市政协重点提案,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他说,如今公共自行车项目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早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缓解了泉州市区交通拥挤的难题,而市民也拥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和舒适便捷的代步工具。 

    

  姓名:费建克 

  出生:1965年 

  职业:客运司机 

  亲历客运交通变幻30年 

  驾驶旅游大巴接轨时代 

    

  今年59岁的费建克是一名“老司机”。在1990年客运快速发展时期,刚退伍的他成了一名客运司机。30多年间,他目睹公路客运日新月异的发展期,经历客运最挣钱的年代,同时也亲历动车、私家车对客运车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初,无论驾驶员还是乘客都很辛苦,那时候客车座椅很硬,路也颠簸。”令费建克记忆深刻的是,从泉州市区到石狮要开一个多小时。但同时,那个年代也是公路客运快速发展的10年。“道路从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越修越宽;客运车从老式的单开门到双开门,后来还有了空调,大量国产大巴不断更新换代,客运的速度自然也就越来越快。” 

  “2001年福厦高速通车,原本泉州到福州要四五个小时,缩短成两三个小时,一天可以来回两趟。”费建克介绍,2000年以后公路客运迎来了黄金期,公司创新“挂靠经营”模式,一辆车一条线路,公司控股51%,其余的49%由驾驶员投资,这大大调动了驾驶员的积极性。“当时一辆高级大巴60多万元,黄金时期一条好的线路跑一年即可回本。” 

  车跑得越来越快,时代变化也越来越快。2009年,福建省第一条动车线开通,公路客运的时代就算过去了。“所有和动车线路重叠的客车线路,客源直线下滑……” 

  之后,费建克改开旅游大巴,成了一名“热门”司机。自第一次接老年旅游团后,老人家们便认定他的车。“我平常喜欢旅游、徒步,所以我不仅可以当司机,还能帮他们规划路线、找酒店、拍照。”费建克开玩笑说:“虽然客车被时代抛弃了,但能在旅游大巴上服务群众,也算跟上了时代。” 

    

  姓名:肖锦璋 

  出生:1972年 

  职业:乡村医生 

    

  接棒守护岛民健康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 

    

  今年3月,由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制作推出的 “中国好人”系列短视频 《平凡英雄》陆续播出,第二集《小岛医生》介绍了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乡村医生肖锦璋的事迹。 

  惠屿村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海岛与大陆相距约4公里,目前有岛民400来户1000多人。几十年来,海岛上一直有且只有一名医生,现在是52岁的肖锦璋,之前是他的父亲肖顺真。2020年,年事已高的肖顺章无法再行医,从医20多年的肖锦璋关掉了他在岛外经营的诊所,接棒成为岛民健康的守护人。 

  “以前岛民外出很不方便。”肖锦璋回忆说,他在岛上读完小学后前往镇里上中学,坐的是摇摇晃晃的木船,放假回家有时错过时间搭不到船,只能在岛外亲戚家暂住,第二天再早早到岸边等船,“现在方便多了,轮渡客船一天好几个班次,岛民免费乘坐”。 

  21年前,惠屿岛是人均年收入泉州市倒数第一的“最穷孤岛”,交通不方便、通信不方便、就医就学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21年来,惠屿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逆袭成为“中国最美渔村”。2023年,岛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到约9.3万元。“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肖锦璋说,以前岛上就医条件差,大家生病后常常硬扛着,小毛病拖成大问题。现在的惠屿村卫生所,治疗室、观察室内检查设备、病床等配置到位,各种常用药物备齐,医疗条件大大改善。近年来,肖锦璋也先后收获了福建省最美医师、“福建好人”、“中国好人”等各种荣誉。 

    

  姓名:庄莹莹 

  出生:1989年 

  职业:小学教师 

    

  辛勤耕耘三尺讲台 

  暖心呵护每个孩子 

    

  “我一直努力想做一个对学生有所影响的老师,看到他们变得活泼、勇敢、自信很欣慰。”从教12年,亲和力“爆表”的庄莹莹是一位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老师。 

  2012年从泉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庄莹莹进入母校鲤城区实验小学担任数学老师。回到最初的起点,她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学方法,课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优课”,荣获福建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观摩评选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2018年,在鲤城区实验小学总校区带完一届毕业班的庄莹莹主动报名到笋浯校区任教。该校区2016年复办,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仅有一幢教学楼,前面是土地,后面是菜园。学生超九成为随迁子女,对待孩子教育问题家长多属“放养型”。为了让这些孩子得到有质量的教育,庄莹莹用爱心和责任心彰显教育情怀。课上,她深入浅出教学;课下,她当起“代理家长”,对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帮他们查缺补漏。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她班级上的河南籍学生小旭经常调皮惹事、不爱学习,庄莹莹尝试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刻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在他失落时鼓劲,进步时鼓励。小旭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也变得懂事主动学习。今年9月,小旭顺利升入泉州七中初中部。 

  如今,笋浯校区从2个班增加到17个班,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从好上学到上好学,越来越多随迁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受人教诲到为人师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庄莹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很欣慰自己的第一届学生已步入大学,她愿在这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把知识和爱心传递给更多学生。 

    

  姓名:邱玉珍 

  出生:1990年 

  职业:工艺美术师 

    

  巧手匠心造就非凡 

  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德化瓷享誉全球,深入百姓生活,我想赋予它新的内涵,让新生代喜欢上它。”邱玉珍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出生于雕塑世家,15岁她就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德化传奇人物邱双炯,系统学习传统瓷塑技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化瓷雕手艺人的创作条件很艰苦,“老爷子”邱双炯常在自家屋后猪圈沟渠上方搭建的简易工棚里,用一撮撮泥巴捏出弥勒佛等造型。到邱玉珍学艺时,创作条件明显改善,深受艺术感染的她更是一刻不敢懈怠。从学习雕塑到深造艺术设计,她对瓷塑技艺反复钻研、揣摩,每天练习十多个小时,十年如一日。 

  巧手匠心造就非凡。2020年,邱玉珍凭借瓷瓶作品《花之梦》获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第2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她成立工作室,巧用薄胎技艺推陈出新,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22年,她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在邱玉珍看来,德化瓷早年多是家庭作坊式,规模小而散,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扶持非遗产业,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而她也抓住机遇、求新求变,探索从传统雕塑到当代艺术的“跨界”,用3D打印实现传统塑型与现代技术无缝衔接,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工艺品质和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艺术有无限可能,想赋予德化瓷更多时代感和国际视野。”邱玉珍正手把手带着新生代徒弟们,将抽象主义、现代雕塑元素融入瓷塑中,实现技艺持续革新。 

    

  姓名:欧炜宏 

  出生:2001年 

  职业:人民警察 

    

  科技为警务赋能 

  练好本领让警服更蓝 

    

  不久前,“00后”新警欧炜宏获得了人生的第一面锦旗。他妥善办理了一起网购纠纷的警情,远在外省的商家对他的认真负责表示感谢。 

  欧炜宏是惠安县公安局崇武派出所的一名民警,2023年从福建警察学院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来所里报到的那天正值台风‘杜苏芮’来袭。”他回忆说,刚安顿好就马不停蹄地和同事们出警了,参加转移群众等防抗台风工作。如今,欧炜宏已经在岗位上工作满一年,他跟着师傅处理着各类警情:调解矛盾纠纷、帮忙寻找失物、紧急救援、蹲点抓捕嫌犯…… 

  作为新警,欧炜宏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以期掌握更多的警务技能。他在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操作与反制、大数据分析与建模等方面的学习中表现突出。在泉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举行的比赛中,他与同事合作,在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超视距侦查这一科目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科技在进步,学会这些技能,能协助我做好公安工作,例如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可以应用在抓捕行动前的侦查、大型安保活动的引导和走失人员的搜寻上。”欧炜宏说。 

  工作仅一年多的欧炜宏还是一名教官。在惠安县公安局组织的全警大练兵的教学工作中,他负责武器射击训练的组织和徒手防卫解脱与控制的教学。欧炜宏说,他不仅是教官,也是学员。在警校里所学的警务技能,必须与基层实战经验相结合,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官和从警多年的一线民警是他最好的老师。“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有成就感;成功抓捕嫌犯的时候,为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而自豪。”欧炜宏说,他将不断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努力为警服增光添彩。 

    

  姓名:蔡 

  出生:2013年 

  身份:小学生 

  古城里音乐小精灵 

  爱唱爱跳爱世遗泉州 

    

  生活在泉州古城里的蔡其,是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3岁接触二胡、5岁开始系统培训,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曾获得全国二胡比赛金奖、全国民族乐器比赛福建赛区金奖等。 

  “音乐是有灵魂的,能完美地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活泼开朗、善于沟通的蔡其在谈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时这样形容。“她是独生女,是个热爱生活的女孩。作为父母,非常惭愧,由于工作关系,陪伴她的时间不多,她从幼儿园到小学都非常‘独立’——这个词让我既欣慰又心疼。”蔡其妈妈介绍,孩子成长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姥爷热爱唱歌,我是音乐老师,她爸爸也经常组织文艺活动。” 

  在学校,她是校交响乐团的打击乐首席;在校外,她是民族乐团的核心团员,喜欢舞蹈、热爱歌唱,歌里的小叛逆和小情绪都是她自愈的共鸣体。“从小妈妈就带我去听南音、看梨园戏,对泉州古典戏剧里的一唱三叹,我也很有感触!”小其在文艺方面的涉猎广泛,先后获得“敦煌杯”全国二胡比赛金奖、普乐奖全国民族乐器比赛福建赛区金奖、福建省闽乐芳华校园器乐大赛个人金奖、第15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展演铜奖(团队)等荣誉。 

  “古城的房子修得越来越漂亮了,来泉州玩的人也多了起来。”聊起自己生活的地方近年来的变化,小家伙脱口而出。她表示,现在要努力学习,练好二胡,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能为家乡泉州增光添彩。 

    

  姓名:陈定宇 

  出生:2020年 

  身份:幼儿园小朋友 

    

  4岁游泳小健将 

  梦想是超越潘展乐 

    

  “潘展乐是我的偶像,等我长大了,我要和他一起游泳,我要游得比他更快!”这是观看完2024年巴黎奥运会游泳比赛后,4岁的陈定宇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问他:“你要怎样才能比他快?”“小孩哥”很坚定地说:“我要认真训练,每天都要第一个去游泳馆!” 

  陈定宇的妈妈汪女士爱运动,认为孩子6岁之前的运动教育很重要,而陈定宇也展现出很高的运动天赋:不到2岁,可连续拍篮球200多下;4岁立定跳远1.25米。2岁时,妈妈便发现他的水感很不错,刚满4岁便给他报了游泳集训。“刚开始集训很多小孩都哭,有的体力跟不上,有的理解不了教练的话,还有的是因为训练压脚踝会痛,而定宇从不因为这些哭。”汪女士介绍,孩子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训练成绩不好被教练批评了,觉得“没面子”“很挫败”。集训一个月后,选拔赛时“小孩哥”以全队第二名的成绩入选。 

  “从5月开始集训到现在,每周六训,他从不请假,每天都是他催着我,要早点带他去游泳馆。”汪女士说,定宇很自律,在家也会自觉练习落地动作。目前他已学会自由泳和仰泳,50米自由泳的成绩是1分10秒,在队伍里是靠前的。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独立,每次训练完都能自己去洗澡、收拾东西,一点也不需要我操心。”汪女士表示,孩子做事一直比较有条理且要强,“他得知自己的小伙伴能认字,就说他也要学,现在每天晚上跟着APP学认字,也认了几百个字。”汪女士表示,她倒不着急让孩子学文化课,还是想让孩子先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一些毅力和坚持的能量。 

  “我有很多理想,想成为乒乓球第一名、赛车手第一名,但现在最想成为游泳的第一名,像《飞驰人生》那样,我想赢,但也不怕输!”新时代的“小孩哥”奶声奶气地说。(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收藏】 【打印】 【关闭
分享到: